《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既包含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法制教育。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选用综合课型教学步骤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第三步,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学过程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1,导入: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些话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下面我们来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2,读课文,读准音,教师正音。(投影)3,走进作者(投影)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4,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准备复述故事。5,按下面的句式说话: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述的是-------------------的故事。例如: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述的是-方仲永由天才变为庸才的故事。5,学生说话:(投影)(1)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的是方仲永由神童变为一般人的故事。(2)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为方仲永由天才沦为庸才感到惋惜的故事。(3)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的是方仲永的父亲不让方仲永学习最终沦为庸才的故事。(4)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的是方仲永的父亲不让方仲永学习最终沦为庸才的故事方仲永的父亲唯利是图不让方仲永学习最终沦为庸才的故事。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1,读课文,思考:方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2,学生按下面的句式说话:方仲永的变化分为---个阶段,写第---阶段的句子有----------------,写出了-------。3,学生说话:1(1)方仲永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写第1阶段的句子有“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出了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方仲永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写第2阶段的句子有“……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出了方仲永才能衰竭。(3)方仲永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写第3阶段的句子有“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出了方仲永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4,再读课文,思考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看谁又快又准。明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教师小结:通过前二步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所讲的故事和方仲永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说明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第三步,读课文,讨论问题1,读课文,准备讨论下了问题:(1)用今天的立场去面对,方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什么?触犯了那些法律?身边有无类似情况发生?(2)同学们,《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家长有哪些规定?(1)明确:在今天看来,方仲永的父亲违背了家长的教育职责,侵犯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今,类似方父的现象不少,一些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认为读书无前途,一是孩子学习不理想,二是家庭难供给,不如早些打工赚钱来的实惠,迫使子女辍学不尽教育义务。(2)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