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名师之路”学习汇报张丽曹代香徐先琴2014年10月24日至26日,陕西教育学会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举办“新丝路,托起中国教育梦---“名师之路”第九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与曹代香,徐先琴三位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收获颇多。下面,我将本次学习的理念结合我校陈正俐和曹代香老师上的示范课和汇报课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首先,本次学习活动主要听了全国各地的专家的课堂实录和讲座。本次活动内容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多种教材版本的教学。邀请了吴琳、王林波、张学伟、赵志祥、周其星、陈延军、将军晶、薛法根、何绮华、韩心娥、武凤霞等当今国内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语文特级教师、名师大家的示范课及专题讲座、点评。有几个专家的课确实讲得特别好,比如吴琳老师教学的《獾的礼物》、张学伟教学的《螳螂捕蝉》,将军晶教学的《文成公主进藏》、赵志祥的《笠翁对韵》印象最深。我们有时间可以在网上搜索他们的课例学习。其次,我们这次学习的主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观摩研讨。现在我就结合上周陈正俐上的《我要的是葫芦》和曹代香上的《鲸》为例,把我这次听到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交流一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第一、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参赛教师,都具有非常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标准;粉笔字写得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强;与学生沟通能力很强;每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亲和力强,善于及时评价学习,语言富于激励性;特别令人佩服的是提问精练、准确、巧妙。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课堂上,教师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语文课堂趣味盎然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曹代香上的《鲸鱼》这篇课文,老师如诗的语言,精准的表达,多元化的鼓励语言如:从你上挑的眉毛,表情中感受到了鲸的大;优秀,了不得,不得了;老师也想和你竞争等激励式语言,灵泉一般注入学生的心田,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大师们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教会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写字、训练学生听说和书面表达,在“春风化雨”般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展现了语文教学的自然美。第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每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不管怎样首先要整体构思,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然后再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突破点,从突破点入手,然后研读教材,从而打破我们常用的方法(拿到课文,先学生字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段学习)现在,大纲不要求学生分段,写段意,写词语意思,对中高段来说,字词课渗透到课文中理解,或结合语境,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对于课文理解分析,既要找准切入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还要抓住文中重点句子理解,比如陈正俐所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陈老师从游戏《找不同》入手,让学生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学习的兴趣。《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陈老师始终抓住一条线:就是葫芦的变化。开始的茂盛的绿叶到后来枯黄的叶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同时,课堂中,陈正俐抓住课文中的要害文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让孩子们在读的历程中思索意会,终极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曹代香的《鲸》曹代香从汉字听写和板书开始,引入课题,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然后小结其他内容,以板书提示的方法了解课文结构以及内容。改变了过去老套的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最后的“巨鲸演讲团”这一环节的创意设计,通过让学生写名片盒宣言,让学生感受到了说明文的理趣和情趣,从而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说明文的方法。第三、所有的老师都非常重视朗读,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