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司马迁苏武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理清脉络•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提示参考:•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作业: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讨论、分析、总结•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