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设计思路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3、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2、对比手法的训练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对比手法;今日扬州的的情景营造教学方法:吟咏、分析结合,讨论、讲析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朝和北宋的扬州景色优美,物产富饶。2、启发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扬州的诗,是南宋时期所作。“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明南宋时的扬州已被战火烽烟笼罩。3、姜夔也是南宋人,让我们跟随姜夔这个二十一岁青年的脚步走入扬州。二、阅读序言,初步感知黍离之悲1、《扬州慢》的形式与其他词略有不同——有一个序言。2、回忆一下之前学过哪些有自序的诗作,自序有何作用?《定风波》《水调歌头》《归去来兮辞》《琵琶行》序言交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3、提取《扬州慢》序言中的有效信息。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在扬州看到了景物“四顾萧条”创作原因:感慨今昔予怀怆然情感:黍离之悲4、结合注释解释黍离之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自《诗经·黍离》篇,士大夫经过都城镐京看到杂草丛生而引发感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传达国家沦亡的悲痛之情,使用野生植物的繁盛来反衬人事凄凉。5、带着序言中提取出的有效信息,诵读诗歌。教师提醒:作者怀怆然之情写下这篇文章,所以诵读是应读出悲伤之情。三、上片今昔对比1、上阙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明确:空城。2、“空城”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诗句具体作答。“荠麦青青”是以野生植物的繁盛来反衬人事荒凉。“废池乔木”也表现了扬州城经过战争洗礼之后的破败。“渐黄昏,清角吹寒”是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意境。夜色渐起,只有戍角悲吟,让人感到寒冷。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空城不只是城市的空,更是心灵的空。3、这样一番空城是谁造成的?战争,“自胡马窥江去后”4、作者对这场战争是什么态度?厌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拟人手法,借植物来表达人的情感。5、诗人姜夔写作这首词是才二十一岁,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的年纪。他应该不想见到这个破败的扬州,他心目中的扬州是什么样子呢?名都、佳处、春风十里6、扬州确实是繁华富庶之地《旧唐书·地理志》中说“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资治通鉴》写到“扬州富庶甲天下”,那么诗人是用什么样的手法将过去的扬州表现出来的呢?用典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还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7、作者在词中并列了扬州的今昔景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相对比。教师明确:不只是今昔对比,更是以昔衬今。昔日扬州越繁华,今日扬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