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气势磅礴的散文,激情充沛的骈赋,含蓄隽永的诗歌;精微幽深的哲理,浓淡皆宜的抒情,绵密恢弘的论证,体贴入微的描写。前人的思想、文字层层积淀,并非我们的障碍,恰足以增加我们的高度。正如祖传的金银器物,后代可以擦亮抛光,或是熔铸重造。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的重头戏--至少是眼球效应最明显的--有文采,其中一条标准就是:有深厚意蕴。所谓“意蕴”,无非蕴涵哲理,有文化底蕴。这两点,都可以通过移前人之花,接后人之木达到目的。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却是那乱离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了仰天长啸。”《意外花开情理枝头》(河北05高考范文)“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无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圆润锋芒》(福建高考范文)一\在学生已占有大量的材料并且能充分理解其意蕴的基础上,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切合题意的、新鲜水灵的材料。这要求我们积累材料时要养成分类的习惯,比如分写景类,叙事类,哲理类,抒情类。甚至还可以分细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行文时,可以按照需要提取。一、要根据具体观点取舍。如写秋景,烘托寂寞愁绪,不妨从古今中外经典诗文中去寻找切合所写场景的文句,“袅袅兮秋风”可用,不过如不在洞庭湖,“洞庭波兮木叶下”就不可用,至少“洞庭”不可再用;“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可用;倘还记得“秋天的黄叶,它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落在尘土里”(泰戈尔)就更好。二,筛选材料应当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既要与上下文情调一致,风格一致,又要力求新颖,避免俗滥。如谈乐观,《死亡日记》中的“忧愁可以治病吗,如果可以,我现在就开始肝肠寸断”就比“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新鲜.把材料与自己的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引用,留下粘贴痕迹。“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语言饱含着哲理,永远闪烁在人类智慧的苍穹。“自从那个秋季以后,我便更加喜爱那美丽的菊海”,史铁生领悟着“刘易斯的失败只是幸福路上的一个障碍”,双腿残疾的他用他的坚强和毅力为自己撑起了另一片天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也是司马迁一生的真实写照,花费数十载,呕心沥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在司马迁笔下熠熠生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一生历尽坎坷,用奋斗不息的精神在凯旋门上写下永恒的功绩。就“自强”而言,这句话代表性不够强。缺少语境,费解不准确修改稿“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闪烁着智慧光辉的话告诉了我们君子的标准。拿破仑是君子,他历经坎坷,凭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信念,在凯旋门上写下了永恒的功绩;双腿残疾的史铁生是君子,因为他懂得“死是个一定会到来的节日”,“不必着急”,他“走”出了命运的阴影,用笔写出了人生的精彩;身受宫刑的司马迁是君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用笔倾吐的不仅是对人生价值的颖悟,更是中华历史最精彩的篇章最高境界:巧妙化用“暮色渐浓,夕阳冷照。乌鸦在枯枝上铁一般伫立着,偶尔几声啼鸣,伴随着悠悠流水,消散在暮色深处。”是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选择和再创造。一个事例,多方挖掘一箭多雕。许多材料的意蕴都不是单一单向的,只要引述评得当,同一材料往往可服务于多个主题,正如旧瓶可以装新酒,五粮液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