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歌曲欣赏:松花江上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好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欢聚在一堂你预习好了吗?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作者简介:端木蕻良30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这一流派都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年轻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在作品中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相结合,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振奋人心。他的代表作还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作品。回顾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蔑是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侵占东北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十年抗日的帷幕。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30000000万人伤亡,最著名的就是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用铡刀屠杀反抗的人民。对反抗的军民用酷刑。杀人取乐,悬头于柱。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杀人如麻。当这些冤魂在1970年被挖掘出来时,早已成为累累白骨……听读课文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怪诞(dàn)亘古(gèn)炽痛(chì)嗥鸣(háo)污秽(huì)泛滥(làn)谰语(lán)生字词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在文章中找出这些誓言,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创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东北作家群”中的优秀分子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用自己的灵魂之笔把这种感情用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了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了热血的沸腾。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蒙古狗鹿群煤块高粱玉米豆粒东北物产丰富,地大物博。第一段:思念故乡。第二段:发出誓言。概括课文内容段落大意第一段:作者常常回忆美丽丰饶的关东平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让“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到底。1.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耻辱。2、你认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