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王有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什么是“全人教育”?为什么提“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全人教育应如何实施?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特尔斐神庙16岁博士的启示教育应如何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走出知识教育的迷途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素质教育在中国出现的由来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最权威的论述当首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现国家总督学柳斌,他从1995年到1997年间连续撰文,五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其有关思想在1998年刊登于《光明日报》的《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得以集中体现,可谓集素质教育思想之大成。他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其区别在于“是着眼于单纯的选拔,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他论述了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主体性基础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理论困境实践困境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全人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激进的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教育思想流派。地球的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无法应付工业企业的无限制扩张、经济发展和狂热的消费主义。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系统需要人们持有新的价值观,需要不一样的职业技能,因而教育也不能以满足生产和消费为轴心继续以往的形态。全人教育家们相信,通过个人的沉思、想象、直觉和自尊,唤醒人的自觉意识,可以克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1990年6月,在米勒的倡导下,80位支持全人教育的学者在芝加哥签署了著名的“全人教育宣言”——《2000年的教育:全人教育的观点》。美国的隆·米勒(Ron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即后来的《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Miller)所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课程》等。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自此,全人教育思潮传遍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在北美、澳洲、欧洲、亚洲,全人教育的思想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目标——面向21世纪进行全人教育,青少年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做21世纪国家的主人。在日本,全人教育运动成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之后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一场新教育运动,对日本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台湾、香港,全人教育的思想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人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20世纪中期,曾主政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理想、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美的人(perfectman)、完整的人(acompletehumanbeing)、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作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罗杰斯明确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thewholeman)——“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化的全部,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所说的全人教育,是指完全人格亦即和谐人格而言。”具备人类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等。学问的理想是真,道德的理想是善,艺术的理想是美,宗教的理想是圣,身体的理想是健,生活的理想是富。教育的理想就是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种价值。”全人教育(日本:小原国芳)塑造健全的人格。真、善、美、圣、健、富知(哲学)---真心情(艺术)---美宗教---圣---绝对价值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