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对策【摘要】课堂不仅是智育的场所,更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直接关系着培养学生的质量状况。环境科学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在环境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会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生德育品质的提高,要求环境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关键词】环境科学高校德育渗透大学生课堂教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编号2020jyxm48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81-01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比,对大学生的成长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德育在德育观念上、德育目标上、德育内容上、德育方法上等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环境科学教学为例,提出与大学生相适应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德育教学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革德育教学评价体系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全面加强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的效果,使德育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1.环境科学教学中形成主导和主体互动和谐的“共同体”環境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它能够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德行动的自觉和自律,并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如果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这就使得作为两个平等道德教育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未能取得与教师主体平等的地位,难以和教师主体实现平等交流和心理相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对立统一的,教师主导是为了学生的道德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多地依赖教师的引导,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统一体中。2.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目标阶段化、素质化2.1阶段化环境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遵循德育的发展规律,不能滞后,也不能落后,德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应该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尔伯格在1969年提出了三期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即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的青年中期,处于道德循规期的第二阶段,大学德育应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遵循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2.2素质化高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首要位置,高校德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德育与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相互交融性.高校德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又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在要求,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德育与其它诸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基础化3.1生活化环境科学教学中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为了生活,通过生活。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高校不依据社会的变迁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德育注定要失败。这种道德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是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现在,同时又着眼于未来,才能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目的。3.2基础化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内容的基础化,是指现代德育内容的方向性和层次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在德育实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