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实现途径摘要:高校主体性德育是指关注德育主体(大学生为主)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的德育模式。高校德育具有主体性、渗透性、互动性、自我性等几大突出特点。针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特点,本文着重探悉了它的六大实现途径。关键词:高校主体性德育;主体性;特点;实现途径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20)09-0042-03目前,德育尤其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性问题研究仍然相对较少(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践则更少)。大学生的身心已较为成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关注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德育的真正价值,也日益成为当今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解读主体和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主体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使用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不是一个本体论概念,而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教育思想中使用的主体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核心。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主体性主要涵盖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所谓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为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所谓能动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主体的重要表现,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其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形态,是在主动选择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创造和超越。明确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所谓主体性教育简单说就是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具体说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和目的;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性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人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基于这种理解的主体性教育,既把发展主体视为价值归宿,又以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主要的工作原理。因而,主体性教育是为了人和依靠人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它在价值论上所关注的提高人的主体性的问题,仍是当今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使人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工具而存在,不再只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而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二、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特点主体性德育不仅仅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还要根据受教育者这个发展的主体自身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认知发展形成规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和主体性的发挥,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培植受教育者社会实践主体德性素质的教育。将主体性德育思想运用到高校德育实践中就构成了高校主体性德育,它具有如下的特点:(一)主体性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主体性德育模式途径选择的基本特点。体现主体性特点,首要的就是我们要承认大学生是自身道德发展建构的主体,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自尊、平等、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并发展他们的主体需要。“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需要被关注,需要被满足,才有持续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