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昼夜交替课型实验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为二课时教学,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教材反映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提出“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假设,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多种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给学生提供手电筒和小地球仪,模拟验证每一种运动方式是否能让“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当学生实验完,发现这些运动方式都能产生昼夜交替后,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可能性最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材中的文字资料,分析得出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习目标1、让学生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模拟验证、查阅资料求证的探究过程。3、敢于大胆假设,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教学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以及实验验证。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情况以及事实资料,分析昼夜交替成因。教学准备演示材料:电灯、大地球仪,CAI课件。分组材料:4人一组:蜡烛、小地球仪、打火机(火柴),记录单,铅笔、橡皮。熟悉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导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准备诱发1、播放动画。要求:边看边思考,动画中反映的是地球上一种什么现象?2、引出课题:昼夜交替。3、想一想: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现象,你还知道一些什么?4、提出问题:你想弄清楚昼夜交替的哪些问题?1、观看动画,思考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2、对“白天、黑夜,白天黑夜交替出现”进行描述。3、依据平时的了解和生活经验,交流对昼夜交替的已有认识。4、自由提出内心想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探究新知组织学生先弄清楚地球上的昼和夜是怎么一回事。(1)先组织学生思考。(2)提供材料,指生上前演示,并描1、思考:地球上的昼和夜是谁带来的?2、活动:用灯泡代替太阳,地球仪代替地球,模拟出地球上的述昼夜。(3)播放课件。学生想象可能导致昼夜交替的运动方式,提出多种假设。组织学生想象、画图、交流,通过课件形象演示。组织学生采用蜡烛、小地球仪等材料,验证这些运动方式是否真的可以产生昼夜交替。(1)启发思考实验方法。(2)提供材料,组织开展实验活动(3)组织汇报实验现象。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以及教师提供的科学事实,帮助学生分析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1)提供资料,组织学生分析。(2)通过科普片,进一步求证,建立正确的认识。(建议认识:地球自转是引起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3)在这里要注重引导:自转、自转并公转,到底哪种运动是引起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昼和夜。(指生上前操作)3、观看“宇宙空间中,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图片,建立宇宙空间感。4、想象: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5、用简图在纸上画出想象到的运动画面。6、全班交流7、思考:这些运动方式是否真的可以使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怎样才能知道?8、学生设计实验:用什么材料做实验?要注意一些什么?9、学生领取材料,开展小组实验,填写记录单。10、全班汇报:这些运动可以产生昼夜交替吗?11、思考:根据我们对昼夜现象的已有经验,哪一种运动方式可能性最大,哪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12、阅读事实资料,讨论: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13、观看科普片,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认识昼夜交替的。达标练习1、从知识上、学习体验上谈收获。2、解释: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运动吗?学生自由谈收获。1、学生自由谈收获。2、解释: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运动吗?指两名学生上前模拟体验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