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材料于桂花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我今天教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课时。2.教学目标①认真阅读课文,能说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以后,她看到了什么;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②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二.说教法、1.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启发,引导学生读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2.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3.引导学生质疑法。三、学法1.读,悟结合。2.对比朗读四、说过程:(一)回顾引入1.通过上节课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可怜)2.出示词语: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指名读)3.用上这5个词语和课题连起来说一段话。4.导入新课,揭示任务:这就是课文第二段擦火柴的内容。现在我们就走进“擦火柴”部分来体会小女孩的内心渴求以及她的生活处境。(二)研读第二段1.学生默读课文5——10段,想想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学生根据表格要求读文)擦火柴幻景渴望现实第一次火炉温暖寒冷第二次烤鹅食物饥饿第三次圣诞树快乐痛苦第四次奶奶爱孤苦第五次跟奶奶飞走死了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1)汇报第一次擦火柴抓朗读句“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预设现实的寒冷:“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终于抽出了一根。”(抓问句和“终于”)(2)学生汇报第二、第三次幻景(3)汇报第四次幻景(第9自然段)①学生自由读9段,谈谈自己的体会。②指名说体会。适时指导朗读。“啊!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得!”(四个“!”表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读出急迫,恳求的语气。)③齐读。(4)汇报第五次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①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②学生读10段,细细体会“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边读边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朗读指导。(语气越来越轻)生齐读。(三)研读第三部分学生读最后两段,质疑,理解两个“幸福”(四)拓展练笔1、出示小诗,学生读师:读后你有什么感想?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2.学生练写,然后交流。板书设计:18、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景现实(美好)————————(残酷)火炉(温暖)寒冷擦燃烤鹅(食物)饥饿圣诞树(欢乐)痛苦奶奶(幸福)孤苦.(五)说反思:1.优点:(1)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照表格读文,使学生的读文有目的。(2)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交流讨论。(3)注重朗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来领悟文本内涵,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从而产生同情感。(4)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2.不足:(1)领悟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这一目标,达成度不高。如果,我能在教学第一次擦火柴时,点拨一下这种写法会更好。(2)制作,使用课件方面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