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我有妙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然而,并不是都能做到。近十几年来,本人几乎每年都负责六年级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由于自己一方面强化了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采用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往往是经过不到一个学期的精心管理,学生的成绩都进步超快,在每年的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中,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平均分从不低于市、镇的标准,甚至是市、镇的前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如下几点妙招:一、先学后教,重视预习的作用先学后教,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自己先学习,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课前学习既是学好当堂课的前提,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好处是:了解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后,有利于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听起来有味,思起来理顺,可以化被动为主动,避免思想开小差;课前有学习,听课时选择性就强,哪里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听,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当重点记笔记,都能心中有数;重点难点早已明白,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由于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不成熟,他们往往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理解新知识,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前学习质量,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份课前预习提纲,一方面在新知的重点关键处设计相应的问题、练习;另一方面指引学生自我总结、整理,同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解答,课前能够做的就做,暂时还想不出的可以在课上听了课后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协作完成。在“预习提纲”里,老师还可以设计适量的课后巩固提升题,供有能力的学生思考。二、备好练习,避免新知盲区(一)备教材、备学生这是我们在新课前必做的工作,尽管如此,我们还常会发现,一些有经验教师的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比较透彻,学完一个单元马上测试,其学生的成绩都会很好;而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不管怎么复习,其成绩却都是平平常常。当然,除了他们在教学方法、技巧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对新知识的理解广度、深度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把握不好,或者是完全不了解,从而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产生盲区。要避免这些问题,课前除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外,还要花上足够的精力去备习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水作业”,即在新课前教师尽可能的广泛浏览、阅读甚至解答与新课有关的各种形式的习题,做到对新知识如何理解、如何运用以及新知识可以解决那些问题、涉及哪些命题形式等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就能够结合教学目标有所选择的进行运用。可以说,类似这样的问题,是检测一知识的必测题型,而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是理解模糊,造成时常出错。但是对于有经验并且课前备了习题的教师,一般都会知道新知识会在这方面上理解运用,并在新课教学时就给以突破、解决,反之,就会忽略并要在以后的每一次的练习、测试之后,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讲解,这势必在效率上大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