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的音乐课,你该怎么办?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艺术教研室卢庆泽从走出大学校门到现在,经过教务处5年的青年教师培训,使我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谈我在工作中的一点儿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师的伟大也不在于你培养了多少院士,多少科学家,而在于你塑造了怎样生动的人!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所以在智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美育。而音乐课正好是实施美育的最佳载体。可现在的音乐课上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有的学生写作业;有的学生说古典音乐难听,就喜欢R&B、艾米纳姆、周杰伦的歌;甚至有的学生满脸不屑的问我:“老师,学音乐有什么用?”我一时语塞。是啊!高考又不考,学音乐到底有什么用?在他们的心中,音乐成了无用的羁绊。我感到阵阵悲哀,替自己、替音乐、更替他们!但又一想,为什么学生不喜欢那些优秀且经典的音乐,却喜欢那些言语过激、愤世嫉俗的R&B呢?是谁把孩子推向这些商业性极强的音乐的呢我们老师是否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呢?回想我上学的时候,甚至更早些时候的音乐课,总是老师在讲台上,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初听、复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呢?因此,我开始大胆的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首先,把课堂交给学生,实施换位教育。让学生走上讲台,讲他们喜欢的歌,喜欢的音乐!开始学生有些拘谨,但在我的鼓励指导下,渐渐进入了佳境!学生不再紧张,张口结舌了。有个学生在讲他喜欢的音乐时,满脸的自信,侃侃而谈,对流行音乐的分析透彻明了。他还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其中,演唱了不同时期,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有独唱、重唱、吉他弹唱……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兴趣有了,接下来教师的引导才是最关键的。我和他们一起分析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曲?它们有什么优秀的地方?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渐渐的学生开始学会从理性上认识、欣赏音乐了,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也增强了。其次,注重学科间的渗透。音乐是一个综合学科,它和数学、历史、地理、文学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我把地理人文、历史故事、名著美文等引入课堂。如在欣赏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我就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从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讲起,令学生耳目一新。此外,翻译练习。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我还特意增加了一个课堂英汉互译练习。因为在古典音乐资料市场上,到处都是外文或者英文的说明和介绍,很少有中文的,而很多中文翻译过来的名字有不大一样,经常会引起误会和歧义。如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作品《ROSESFORMTHESOUTH》的中文译文就有《南方玫瑰》和《南国玫瑰》两种,而记住它的英文名字就不会混淆了。在英语和汉语的互译过程中,学生感到很新鲜,都积极的大胆尝试,看谁翻译的准确生动,更接近标准答案有时学生为了一个正确的译法瞑思苦想,有时又恍然大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些学科间的渗透,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思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付出就有回报!一点儿没错。一天,我在走廊里,一个学生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你讲的音乐课!”就这一句话,让我足足激动了一个星期。在他们身上,我体验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我们在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美好的灵魂,同时这些可爱的学生也在教育、塑造着我们更让我清楚了:一个不能适应时代,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学生所抛弃,被教育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