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换位思考滨州高新区第二小学樊卫青换位思考,简单来说就是角色的转换,体现在我们教育工作方面,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决不能“高高在上”,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随时从学生角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会怎样”,以达到少苛求,多宽容;少埋怨,多理解;少指责,多尊重,有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正确引导他们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换位思考,作为老师我们都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可真正遇到事情时,我们有多少人能这么做呢?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经常会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还理直气壮地抱怨学生不听话,调皮捣蛋,活该受罚。有时我们在帮助后进生的时候,嘴巴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心里总是在嫌弃他们接受得慢,一个知识点讲几遍都不明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有些过分的话语也就脱口而出了。现在,处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他们是我,此时,我会怎么想,我会需要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不管是学习差的孩子还是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做错了事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的一定不是抱怨的话语,不是责备的目光,不是大声的呵斥……他们需要的是善意的批评,是温暖的鼓励,是耐心的帮助。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是在为他好,是在对他进行帮助,但是,我们却从来不曾思考过自己对待他的方式存在着什么问题。作为老师,作为学生的长辈,我们不能任性而为,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应当给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给他们更真诚的爱。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所以,我们在对待每一个孩子,特别是批评学生的时候要从他们的角度想一想,说每一句话的时候尽量考虑他们的感受,真正给他们阳光雨露般的教育和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学生,首要的教学生懂得如何感恩如何做人。因而,我们教师用换位思考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理解老师,理解同学。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换位思考的真正魅力。说实在的,我们当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处理学生间鸡毛蒜皮的纠纷了。这些纠纷说大不大,没什么原则性问题;说小却也不小,它影响学生情绪,破坏团结,耗费老师的时间与精力,处理不好还会造成学校、老师与家长的矛盾。面对此类纠纷,如果我们老师直接判定谁是谁非,学生往往认为老师偏袒对方,就会引起了学生与老师的矛盾。所以这时我们不妨采取“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的对策,教会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回想上一星期处理的一件学生打架的事情:第一节课后,有几个同学急匆匆地走过来对我说:“老师,张某(化名)跟刘某(化名)在教室里打架啦!”我一听,怒火马上向上冲,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怒目相对的两人,我决定要教会他们以开放心态对待冲突。我先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自己讲述事情的经过。开始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讲述,且情绪都比较激动,但通过倾诉和我耐心的倾听,他们的激动情绪已得到了相对缓解。我接着问他们觉得对方错在什么哪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责任推给对方,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我紧接着问他们“如果你是他,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这时我又把球踢给他们,要求他们进行换位思考了。当他们站在对方角度时,就开始意识到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和自己的偏颇,对自己的行为已不那么理直气壮了。我紧接着问他们如果他是你,他该怎么办。当把对方换成自己后,经过进一步的换位思考,这时他们已经能较全面地考虑双方的需要,理解或谅解对方的行为。我接着问他们如果你是老师,应怎么解决这件事。这时他们已经不生气了,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纠纷已经不了了之了。这时我再趁热打铁,教他们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妥善处理日常纠纷和矛盾。老师的理解和倾听,不仅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纠纷,且让他们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辨证思维,学会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日常纠纷,让学生在解决纠纷中不断成长。我们这样处理学生的冲突不是更有教育效果吗?换位思考可以让自己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给予自已一片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