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自学生的:“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习作,被老师到处‘涂鸦’,一片红色,搞得面目全非时,我就知道我这篇作文写的太差了。”2、来自家长的:“只有一个‘阅’加一个等地,孩子的错别字都改不出,这个老师水平太差了。”3、来自领导的:“从作文批改中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工作态度。检查语文老师的作业批改重点就看学生的作文本。”4、来自部分老师:“作文是压在语文老师身上的一座大山。教学任务那么重,哪有时间精批细改呀?”5、来自社会流传:“学生写好了,教师改好了,分数知道了,废纸一张了”(1)“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叶圣陶(2)“这表现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时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甚至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评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叶圣陶(3)“课内训练作文是列入教学计划的,作为学校行政部门是需要控制与检查的。因此,教师要备课,要作批改记载、讲评记录等。课外生活作文是作为教学上的一种补充,可以宽松一点。”——贾志敏(4)“我自从当了‘小领导’后,检查作文时,先看这个班的作文写得好不好,随手翻几本,读几篇,如果发现学生作文写得出色,即使老师批改的不尽如人意,那我也得表扬这位教作文的老师:会教!”——于永正(5)赞科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现代汉语词典》对“评”的解释是:①评论;批评。②评判。作文之“评”的含义除“评论”、“评判”外,还有“讲评”之义。“改”,《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释义都符合作文评改之“改”的含义,即“修改”、“改正”。作文批改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作文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效果最清晰的反馈,既便于我们发现教学的成功,学生情感、思维和语言的亮点,加以强化;也易于捕捉教学的病点和盲点,及时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还有利于我们发现并确定下次作文教学学生成长的新起点。正如课程标准所说,批改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以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①计划性原则。②鼓励性原则。③情感性原则。④自主性原则。⑤互动性原则。⑥针对性原则。⑦启发性原则。⑧精评少改原则。1、评习作者的态度与习惯。2、评作文的语言与表达。3、评作文个性与特色。4、评作文的思路与结构。5、评作文的主旨与情感。作文评改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改或引导学生修改的主要是:错误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书写格式;错字、别字、生造字;错词生造词、不准确不贴切的词、不生动不形象的词;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语意不畅或不准确不明确,表达不形象不生动的句子;语意零乱,条理不清,次序颠倒,不能很好服务中心的段落;段落混乱,语意不连贯,不能很好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的篇章。作文评改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但都不外乎如下几种:从使用的器具看,主要有书面评改和口头评改;从教师评改的角度看,有“背靠背”的背改和“面对面”的面改;从学生参与的角度看,有学生自改自评、学生互改互评和师生互动评改;从对“评”和“改”关系处理看,有精评细改、精评略改或略评精改、只评不改。教师是小学生习作批改的第一责任人,而不再是唯一实施者。批改再也不是一个单向单维只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文字批改,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组织和依靠学生、家长、社会各个方面,多渠道三维立体的批改评价体系。眉批,是写在习作旁的批语。它是针对性最强,传输的批改信息最清晰的一种批改方式。它化时不多,但指点明白,学生易于领会和吸收修改。眉批要求批语简洁而针对具体问题,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