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减负——放活学生的身心给学生减负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门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随着减负的力度加大,教师与家长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减负后,我们应怎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减负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以往工作中常常出现的矫枉过正,以偏纠偏的毛病,不要一提减负,就觉得什么都减了,就觉得无负一身轻了。有学者已经提到,我们不能只会做“减法”,而应该学会“加减乘除法”综合运算。对于目前各地在减负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偏差,教育部已经有所察觉,我们在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单抓减负是不是少了点什么?现在,一切与基础教育有关的人似乎都把改革的希望和出路比较单一地押在了减负上面,总让人有一叶障目、不及其他的感觉。如果我们的改革仅仅停留甚至满足于少做两道题,少两次考试、少上两节课这样的层次,那么,可以说这种改革其实并没有抓到点子上。我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比减负更重要的是放活学生的身心。尽管现在确实减了一点“负”,但是,人所公知的是,在中小学课堂里,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依旧,教学组织形式依旧,指导教师教学的思想观念更是依旧。课堂里还是“满堂灌”,还是你讲我听,还是众人头脑对一人头脑的依赖。而且,诸如体罚、变相体罚、侮辱人格、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等等给孩子思想精神方面的重负,都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时至今日,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步入任何一间教室,看到的几乎都是同样一番情景:课桌椅整齐地排列,学生两手放身后,小脚并并拢,身体坐端正,正襟危坐地呆在自己封闭性极强的“私有化小空间”里。除了课间10分钟同学们互相有点接触之外,在课堂里面几乎无来往,即使把全班学生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充其量只是由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所构成的松散的独联体而已。中国的教师在课堂里有着莫大的权威,他们站在讲台上,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全班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在其监控之下。他们或支使学生做这做那,或顾自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解,学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现更多的却是教。课堂几乎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原来我国教育界只有“教授法”的概念,像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我国最早的中译本就叫作《大教授论》,因为无论是“教”还是“授”,都是自上而下单向活动,而教学则强调师生双向活动。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此举可谓用心良苦,而如今似乎又“否定之否定”了,教学法慢慢地变回到教授法甚至变成更面的“教考法”了。还有,我们的老师们很少去研究儿童的心理,甚至根本应不懂得儿童的心理。尽管老师都是过来人,都有过儿童所呈现1出来的心理特点与你那个时候自然会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把成人的自荐成见强加到儿童身上,按照成人世界的一套东西去要求甚至苛求儿童。儿童有阶段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儿童超越身心发展阶段早熟,反而不那么正常了,那他还要受教育干啥?你老师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我们的许多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老师的指责声中,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差生甚至是双差生,他们必须把主要精力用在克服老师所讨厌的缺点上,以至于经常产生负罪感。这样,久而久之,一个学生就可能慢慢地失去了信心,最终被践踏在这个老师手上。是否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最缺少的不说专业学科知识,而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理论以及素质教育思想。在这方面,必须好好补补。要知道,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绝对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师。你的工作对象如果是无生命的东西,你缺乏思想灵魂也许还无大碍,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你就千万不能“如处无机物然”。基于此,我认为,在小学教育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放活学生的身心:第一,缩小班级规模,增加师生双向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小班化教育能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性化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通过探索、摸索、借鉴吸收,实现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