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代人是怎样记事?在传说中,我国古代文字是谁发明的?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结绳说:《北史·魏本纪》: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仓颉像仓颉是怎样造字的?仓颉是怎样造字的?仓颉造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了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十七帖》草书王献之楷书《洛神赋》《泰山刻石》小篆隶书熹平石经大篆《石鼓文》甲骨文金文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现代的康熙字典上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隶书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草书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