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齐涛陈锋宁可侯家驹王玉茹李剑农朱伯康章开沅绪论一、“经济”的含义:(1).经世济民:唐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2).指治国的才干: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鲁迅《书信集》:“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就可以经济得多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郭沫若《洪波曲》:“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4).指财力、物力:鲁迅《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丁玲《母亲》二:“小菡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二、中国经济史性质及其课程意义1、经济史的性质经济史是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它的运行机制和绩效。(吴承明)是历史学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2、课程意义三、中国经济史及其发展1、中国经济史的产生我国经济史起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货值列传》。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史学是20世纪前期,在引进西方史学和经济学以后逐步产生的。1927年南开大学何廉校长编写《三十年来天津外汇指数及循环》,以经济理论和统计学方法研究汇价变动。这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史著作。2、建国前中国经济史的发展概况经济史专家:何廉、陶希圣、梁方仲、罗尔刚、汤向龙、吴晗、郭沫若.吕振羽、邓拓、王亚南、钱亦石、侯外庐、严中平等;经济史研究的刊物:1932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另一重要刊物是1934—1937年陶希圣主编《食货》半月刊,以研究中国古代为主,重点是社会形态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中国田制史》(万国鼎)、《中国救荒史》(邓拓)、《中国经济史》(马乘风出版两册)、《近代中国经济史》(钱亦石)、《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何干之)、《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形态》,1957年)、《中国棉业之发展》(《中国棉纺织史稿》)(严中平)、《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特点:受战争影响,经济史研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另一个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盛行,中国经济史研究受到其深刻影响。3、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史发展特点(1)经济史料的整理出版。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先后出版了近代农业、工业、手工业、外贸、铁路、外债、公债和统计资料。上海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了内容丰富的企业史资料。(2)经济史专著的出版发行。主要有1952年郭沫若著《奴隶社会》、1954年彭信威《中国货币史》、1955年吴承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1957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1957年傅衣凌《明清时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1958年(1963年)韩国磐《北朝(南朝)经济试探》、1957年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1959年景甦和罗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研究》、1957—1959年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稿》、《宋元明经济史稿》、1961年彭宇新校改《中国古代经济史》再版、1962年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完成。(3)经济史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影响。此时,中国经济史研究注重历史决定论和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重视生产,忽视流通。4、文革十年中国经济史研究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成就5、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史发展特色(1)研究机构的广泛设立。(2)经济史研究期刊的出版发行。(3)资料出版工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