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突厥之战唐灭东、西突厥之战(620年-657年[1])是7世纪初唐时代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546年,突厥断绝与柔然的关系。550年,首领土门击败铁勒,552年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政权。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庭。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这是6世纪末7世纪初期,隋朝的中亚、东亚政治形势图,在60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曾经先后臣服了隋朝突厥轻装骑兵效果图。突厥军队的战术,以高速度的运动为特征,即唐太宗所说的"风驰电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突厥兵的出击毫无规律性。张鷟《朝野金载》记突厥人人塞有如下征兆:"唐调露之后,有鸟大如鸠,色如乌雀,飞若风声,千万为队,时人谓之突厥雀。若来,突厥必至,后则无差。"这项记载并非无稽之谈根据突厥壁画,经过复原的突厥重装骑兵效果图,估计为突厥西迁后,受到欧洲骑士影响,而作出的相应变革,这与中国唐朝时期的轻装骑兵大有不同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长安戒严。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次事件对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促使太宗决定要彻底铲除突厥。李靖,唐名将。京兆三原人,隋名将韩擒虎甥。年少有才名,为杨素,韩擒虎、牛弘等人看重。初仕隋,因洞悉李渊反意,伪装成囚犯欲至扬州揭发,行至长安,李渊已反,克长安,擒李靖,欲斩,而靖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而李世民为其求情,得释,从此入秦王府。李靖投唐后,征战数十载,南定楚地,北灭突厥,西灭吐谷浑,累官至卫国公、上柱国,去世之时,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李靖在大唐一统天下和抵御外敌、开疆拓土上的功绩在唐朝诸将之中无人可比。更在其几十年的征战中,显示出堪比孙、吴的谋略,不下子房、孔明的才情。每每以少胜多,次次出人意料,其临场机变,鬼神莫测,教人叹为观止。在唐末,逐渐被神话为佛教的战神多闻毘沙门天王,人称托塔李天王,后世多以为其是神话人物。明朝刻像卢国公程知节(589—665),字义贞,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汉族,济州东阿斑鸠店人(今属山东省东平县)。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历代小说演义等多有描写(小说中惯称“程咬金”),主要描写程咬金为了生活,被迫劫道,后与十八条好汉聚义瓦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小说中,程咬金个性鲜明,以“三板斧”(实际使用武器为槊)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唐大将苏定方苏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后人通称为苏定方。生于公元592年,汉族,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始平(今陕西兴平以南)。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并以其先后灭三国、擒三主的非凡战绩和正直的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员得力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