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秋思设计及反思VIP免费

秋思设计及反思_第1页
1/2
秋思设计及反思_第2页
2/2
《秋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调动学生品诗文,明诗意,悟诗境,解诗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诵读”。首先老师要来做个小调查:1.谈及“思念”一词,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想一想,快给大伙吟一吟吧!(1)学生吟诵:《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师述:原来,思念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是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生生期盼,是王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无限伤感。2.“秋”给你怎样的印象?(1)喜悦,因为丰收了!(2)分享,也是因为收获了!(3)凄冷,因为草木枯黄,百花凋零,天气变得越来越冷。师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唐代诗人张籍在秋风渐起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秋思》,揭示课题。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一)初步感知,了解诗意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指名读。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4.齐读。5.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6.学生汇报。(二)探究诗词,体会诗情1.探究“见”(1)“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还记得吗?诗人说“见秋风”是写错了吗?(2)诗人见到了什么?(3)诗人的心情怎样?2.探究“意万重”(1)当秋风吹来,诗人顿时倍感寒意,他想干嘛?此时他会想起谁?想起妈妈,因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2)是呀,他还会想到谁?(3)解释“意”。(4)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6)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7)朗读中探究“意万重”。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写下了要对亲人所说的话。3.探究“又开封”(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4.回归全诗,整体朗读。5.回应前文,探究写法(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三、自主学习,创造发展朗读《天净沙秋思》,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乡愁》。【教后反思】《秋思》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诵读。这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思乡主题古诗的学习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通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秋思设计及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