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估算意识陕西省榆林市第五小学孙云萍邮编:719000联系电话:13892257603《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认识。一、走近生活,亲身体验估算的价值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用处不大。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弓1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高位,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一般不求出精确的得数,只要达到的高位数与精确得数高位数相同或相近的数,取近似数时,可借助凑整的办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估算和怎样进行估算(一个要求是方便,另一个要求是接近)。例如:一箱果汁182元,要去商店买9箱果汁需要准备多少钱?这里没有提“大约”但包含“大约”,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至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进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