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书愤陆游陆游•【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篇为后世所传诵。诗人简介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陆游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此志始终未能如愿。因而悲愤异常。鉴赏要点“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早年有那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向北遥望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想当年于瓜洲渡曾击退金人的进攻,大散关也失而复得。那立下的“塞上长城”的志向已成空想,看镜中,鬓发早已疏落斑白。诸葛亮的《出师表》确实名传后代,千年以来有谁能跟他相比呢!问题探究这首诗歌被称为是陆游“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抗金胜利的豪迈之情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渴望建功立业之愿问题探究•““瓜洲渡”、“大散关”都是很具体的地点,在这首诗瓜洲渡”、“大散关”都是很具体的地点,在这首诗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和作用吗?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和作用吗?•““塞上长城”、“镜中衰鬓”各象征什么?诗人用这两塞上长城”、“镜中衰鬓”各象征什么?诗人用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诸葛亮”这个形象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诸葛亮”这个形象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赏析:2、这首诗是61岁时所作。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始终未能实现。首联中的“世事艰”反映了怎样的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中的“空自许”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中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抒发了他蹉跎岁月、壮志未酬的感慨。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戊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一生的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许多陆游一生的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许多相同的艺术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他始相同的艺术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他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壮景抒豪情,以具体的意终不渝地坚持以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