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正确比较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作家简介: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初读课文,识记并理解词语•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勾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和同学读错的词语,然后评价交流。1、文章写了什么?2、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自由的朗读课文•正确\比较流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一、通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母亲爱_____________,更爱__吗?•检测母亲“我”第一次二、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建议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2.一组重叠词:•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