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一、农业的发展•1.江南农业的发展•(1)江南地区的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2)圩田、放火烧山、开垦荒地是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形式。•(3)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土地资源•2.水利发展和农具的改进•(1)水利方面:隋朝开通,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2)新式农具:灌溉工具;。•3.农产品商品化: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大运河筒车曲辕犁•二、手工业•1.产地分布广•(1)丝麻织品遍布全国。•(2)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以邢窑为代表的主要产在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主要产在南方,巩县的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3)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白瓷唐三彩•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是最重要的造船中心。•3.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4.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如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有些丝织品吸收了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洪州波斯•三、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1.商业的繁荣•(1)商业活动频繁,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2)“交通方便:①交通要道上有私家店肆,备有驿驴”;②水运方便,运河、长江商船往来不绝。•(3)货币统一:唐高祖时所铸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4)市场发达:①政府在城市里设市作为固定的交易场所,设官员管理,市中有和。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是我国最早的。②在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在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5)商人众多,胡商布及各大都会。开元通宝邸店柜坊银行雏形夜市•2.城市的兴旺•(1)长安和洛阳:①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②长安城内呈现出了市(商业区)、坊(住宅区)分开的布局。•(2)扬州和成都:①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是江南物产集散地。②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的谚语反映出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扬州扬一益二•[分析比较]“”“”“”唐朝时的市、草市、夜市•1.市:城市里固定的交易场所。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2.草市与市的区别:市在州县以上的城镇设置,草市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市为政府设置,草市未经政府批准,为民间集市。•3.夜市:唐朝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出现。草市和夜市的出现,从地域和时间两个方面冲破了唐政府对市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归纳概括]隋唐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1.城市经济格局的变化•(1)唐初,长安、洛阳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又是最为繁盛的经济性商业都会。•(2)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工商业都市后来居上,尤其是地处交通要道的扬州、杭州、明州等地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整体上超过了北方城市。•2.城市金融机构的变化•(1)隋唐时期城市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使邸店的作用日益重要,邸店除堆放货物、供客商住宿外,还从事民间性的商业贸易,从中抽取佣金。•(2)——出现了特殊的专营商店柜坊,并出现了一种充当货币支付手段的飞钱,代替货币进入流通领域。•3.城市经济布局的变化•(1)唐初时商业管理十分严格,严格限制商业贸易的场所及时间。•(2)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门禁制度逐渐被破坏,坊内也不断店肆,交易不再局限于日中,逐渐出现了夜市。•1.隋唐时期,下列诗句描述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不利的是()•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B.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B项“山用火耕田”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不利。•【答案】B•2“.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了()•A.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B.社会动乱,人们不敢出门•C.正值农忙,人们闭户外出生产•D.人们都去从事手工业生产•【解析】本题反映的是唐朝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诗中“皆闭户”“尽去作商贾”的信息,可判断唐代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人们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