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戊戌变法•一、维新思想的传播•1.维新思想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早期(60年代)王韬(1)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2)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实行君民共主郑观应(1)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商战”成熟(90年代)康有为(1)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罗网”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2.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著书立说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上书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组织学会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1898年成立的保国会建立学堂创办时务学堂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创办《中外纪闻》,严复创办《国闻报》讲学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宣传变法理论•《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此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戊戌变法的两大背景。康梁维新思想的宣传、公车上书、强学会、保国会、与顽固派的论战等都使变法的时机逐渐成熟。•二、百日维新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经济方面(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化教育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三、戊戌变法的失败、历史意义及教训失败(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相继被杀(2)新政内容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之外,其他措施全部被取消(3)“百日维新”以失败宣告结束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主要原因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群众,只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③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历史意义(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①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②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④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失败的命运,也说明了改良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官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