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和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服饰的变革对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2)民国期间,政府颁布了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3)和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官定服饰男女礼服中山装旗袍•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②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剪辫通令•(2)不缠足运动•①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②维新派人士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康有为不缠足会•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2)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3)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点石斋画报政治纲领•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谭鑫培的京剧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3)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定军山难夫难妻•三、移风易俗•1.礼仪: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1)原因: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的变革进程。•(2)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广大内地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代婚姻官宦人家•3.丧礼: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引起了国人注目。丧葬礼仪•[归纳综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理解掌握]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为之一变。•(2)推动了国内社会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式和壮大。•(3)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4)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A、B、D三项都是对民国初年新式社会风尚的描述,A项为新式婚俗,B项是新式穿戴,D项是民国姑娘的新式打扮,只有C项是蓄留长辫、埋头苦读、一心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者的形象描述。•【答案】C•2.(2009年淄博市高三调研检测)“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答案】C•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表现•1.铁路的发展•(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至胥各庄铁路。•(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3)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4)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5)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唐山开平•2.水运与航空•(1)1872年,成立,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