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乱不断。•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2)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①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②直接原因:私田越来越多,导致井田制逐渐被破坏。•2.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3.主要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2)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4.历史影响•(1)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2)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直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也要奋起直追,这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1.内容•(1)军事方面•①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②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2)经济方面•①废除井田: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②奖励耕织;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政治方面•①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②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4)文化方面:采取焚烧诗书的措施,加强思想文化统治。•2.历史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3)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009年高考浙江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贷》•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解析】从材料得到信息,商鞅分析了三晋和“秦”的具体特点,“诱”三晋人“务本”;而“秦应敌于外”,采取了“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的措施,取得了“国富兵强,天下无敌”的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即可。材料二叙述了秦兵之强,通过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来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解析】从材料得到信息,商鞅分析了三晋和“秦”的具体特点,“诱”三晋人“务本”;而“秦应敌于外”,采取了“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