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常见的虚词(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关于关于《《左传左传》》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积累语文小知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词典《尔雅》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630年年((鲁僖公鲁僖公三十年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632年年((鲁僖公二鲁僖公二十八年十八年))的晋、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632年五月,年五月,““晋侯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故事背景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632年的城濮之战,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