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高频考点1.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意义3.血糖平衡及其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4.糖尿病及其防治5.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6.体温的调节7.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8.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9.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内环境的组成、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某些特殊细胞的内环境2.设计实验探究某些无机盐(如Ca2+)的作用3.通过曲线图考查血糖平衡及其调节4.设计实验探究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5.与糖尿病相联系考查胰岛素作用的实验验证6.结合一些实例考查对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7.通过观察切除胸腺前后的小鼠免疫能力的变化来考查淋巴细胞的功能8.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9.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课时1内环境的稳态以及水、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一、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细胞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2.成分:组织液、血浆、淋巴。•3.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1.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叫做稳态。包括pH、渗透压和温度等。•2.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当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细胞紊乱,并导致疾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对稳定必要条件代谢•三、水、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1.水的平衡•(1)水的来源与去路•(2)调节途径•在下丘脑和抗利尿激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调节重吸收水的量来实现。肾小管、集合管•2.无机盐的平衡•(1)Na+摄入:饮食;排出:主要途径随排出,其次随汗液、粪便(极少)排出。•(2)K+摄入:饮食;排出:主要途径是随尿液排出和汗液排出,未被吸收的钾盐随粪便排出。•(3)调节机制:主要是调节。•(4)调节过程:血Na+含量的变化作用于肾上腺,改变的分泌量,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量发生变化。尿液体液醛固酮Na+•3.意义•(1)水在溶解和排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钠盐主要维持渗透压,丢失钠盐较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钾盐主要维持渗透压,缺乏时会引起心肌的,并导致心律失常。代谢废物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自动节律异常•2.人体中钾(K+)和钠(Na+)的进出各有什么特点?•思考探讨提示:•1.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2.钾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钠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一、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1.内环境的组成•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不包括消化液、泪液、汗液和尿液等。•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归纳如下:•2.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其他物质包括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H2O2酶、呼吸作用有关酶、转氨酶、转录酶、翻译酶、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1)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2)原因: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平衡及调节•2.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1)无机盐平衡•(2)无机盐排泄特点•Na+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K+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3)无机盐平衡调节•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2)无机盐•②无机盐在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中有重要作用•(2009年海南生物)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它与蛋白质与无机盐都有关。•【答案】A•(2009年广东生物)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