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二说教法三说学法(一)教材分析《我的母亲》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散文,有的是名人传记,其共性都是讲述作者人生道路上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二)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三)说学情初中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编者将其选入教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感恩教育。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四)教学目标鉴于这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品德的写法。(重点)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难点)4.让学生感受亲情,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品德的写法,让学生真正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母亲作为严父慈母的优秀品格。难点是品味自然、质朴而又含意丰富的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五)教学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作者简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品读情感迁移作业布置多媒体播放一首由胡适填词的一首歌——《兰花草》,请学生欣赏。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气氛,让学生由歌词的优美感受到胡适的文采,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兰花草作者简介胡适,3岁丧父,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14岁外出求学,20岁留洋海外,一生共获得过30多个博士学位,中国新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新红学派创始人,新诗创作的尝试者,誉满天下的文人。整体感知默读思考: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母亲的?2.作者感激母亲什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速读课文,能迅速把握本文的基调,为分析人物搭台阶。补充资料胡适的父亲比胡适的母亲大30岁,他逝世时胡适只有3岁零8个月。他在遗书中说:“穈儿(胡适小名)天资颇聪明,应该令其读书。”又嘱胡适“努力读书上进”。重点品读1.母亲严在哪里?慈在何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重点品读1.母亲严在哪里?慈在何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补充资料根据《四十自述》,胡适的父亲在台湾做台东直隶州知州,1895年7月病死。时年,胡适仅3岁8个月。此种情况下,胡适的母亲担起了“慈母兼任严父”的双重责任。重点品读2.课文8至12段写了母亲与哪些人相处的事?从中能看出母亲什么样的品性?宽容气量大有刚气重点品读除夕之夜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近半夜,走后门出去央一位本家来从不骂他一句,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补充资料胡适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三任妻子。父亲的第一任妻子没有留下子女,第二任妻子留下三儿三女,其中好几个人的年龄比胡适的母亲还要大些。胡适的父亲去世时,冯顺弟23岁,作为年轻的后母自然生活艰难。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母亲的的性格特点,又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色,真正做到用心品析,从而达到攻克教学难点的目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