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落花生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二形成子房柄一开花三子房柄钻入土里四形成果实知识链接: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我能正确读出下列生字:半亩品尝吩咐茅亭榨油石榴理解词语:开辟吩咐爱慕体面文章按()的顺序,依次写了()花生、()花生、()花生、()花生,其中重点写了()花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1、自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3、你知道“居然”的意思吗?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带上感情再来读一读第一段吧。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猜一猜:为什么说很难得?阅读提示:分角色朗读3—15段,想想许地山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请划出相关的句子。花生的味美花生可以榨油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1)找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来读一读,并思考:①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②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不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为什么?③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土里,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2)找出父亲的第二次议论读一读: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抄写下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是有用的人?你能想到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吗?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48岁。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评价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作者-许地山。我要做像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1、浏览全文,想想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2、这篇课文借花生赞扬了那些像花生一样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这种写法就叫“_________”。我愿我愿是一支粉笔,用我洁白的身躯,去谱写生命的乐章。我愿是一支蜡烛,用我微弱的光,去照亮别人的前程。我愿是-------,_________________。我愿是-------,_________________。也许,一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相伴,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坚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作业推荐阅读以下文章:老舍:《落花生》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