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已经系统地建立起来了。会议不仅制定了宪法,还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选出了国家中央机关领导人,在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方面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2.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年)“”:随着左倾思想日益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人大及其常委会往往不能按期召开;国家重大事务都没有提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立法工作一度停顿下来,法制建设受到削弱。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无法行使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权力。十年间全国没有进行过一次普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都未召开过。4.恢复完善阶段(1976年至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方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1.特点(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共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建国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建国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2.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1——“”.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丰富发展。(2)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斗争实践,它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1)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重大发展。(2)这一理论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3)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创新完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