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深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3)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北魏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经济方面•(1)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三长制:三长(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2.政治方面•(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吏。•(2)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3.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2)改汉姓: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任命官吏。•(3)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4)讲汉语: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语。•(5)行汉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在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产生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又是封建化改革。•(2008年高考广东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土地分配方式”扩展到孝文帝改革的所有内容及影响。作答时,一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应用;一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首先提炼材料信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渊源”和“影响”两个方面作答。•【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008年高考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