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的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近90亿元,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感觉,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C.世贸大楼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原文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B项“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答案:B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D项中说“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化,原文中只是说“MTV从时间转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