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综合提升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文和英文,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两种语言。中文不用说,这是我们的母语。英文呢,现在也越来越实用了。大英帝国早已解体,可是很奇怪的是,英文却如此流行,简直要变成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可见,政治是经常变迁的,可是文化却能持久。英国人说:“我们宁愿丧失印度,也不愿丧失莎士比亚。”意思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很重要。说这句话的时候,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②英文如此流行是靠英国吗?还是靠美国?我们研究一下,世界上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有多少。英国只有五六千万人。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恐怕还是美国比较多。美国有两亿五千万人,加上英国人口大概三亿人,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口不出四亿。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则多好几倍。现在的世界,国际交流是越来越频繁,所以一个中国人,学会英文,虽然不至于无往而不利,也可以说是非常方便的。可是我们学了英文之后,如何对待中文呢?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③中文和英文最早接触的时候,很多英文字在中文中还没有现成的词来表达。民国初年,梁启超写社论,写到了“民主”(democracy),他不晓得该用什么词来表达,干脆用音译“德谟克拉西”。这是中文跟英文最早接触时的一种过渡的现象,这种现象至今还保留了若干痕迹。④这样说来,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很难保持它原来的风貌,因为跟其他的语言接触、摩擦、交流,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的中文有没有受外来影响呢?当然是有的。蒙古人、满族人都曾入关,虽然影响不大,可是我们看电视,这个是“贝勒”,那个是“格格”,好像又有点满洲化的样子。对中文影响比较大的,是梵文。比如“菩萨”“和尚”等,都是梵文的音译。但是即使是梵文,也没有进入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像英文,已成为考试科目,因此中文受英文的影响越来越大。⑤英文好像是世界语了,可是它比起中文来只能说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而且它很不纯。在公元开始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英文这个东西。我们学英文固然是要努力地学,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文,中文是一种非常优美、非常伟大的语言。看看我们的成语就知道了,随意举个例子,比如“千山万水”等,都是调好的音调,平平仄仄。“千山万水”就是形容山和水很多。谁要说“千水万山”,也没什么不对,可是“千水万山”不符合美学,平仄仄平,不好听,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美学。⑥再比如说“山明水秀”,水当然很秀美,山凭什么“明”起来?山又不是太阳。如果说“山秀水明”,“水明”是很通的,水是亮亮的,“山秀”也可以说。可是我们偏偏要说“山明水秀”,那是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对仗、平仄之道。不过偶尔有一点例外。成语里有一个词,我觉得完全不符合中文美学,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乱七八糟”。你想,按照平仄对仗,本应该说“七乱八糟”,可是我们偏偏要说“乱七八糟”,这真是乱七八糟啊!(选自余光中《中文与英文》,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印度在遥远的东方,距离大英帝国本土太远,因此对于大英帝国来说,这块殖民地可有可无,无足轻重。B.莎士比亚是世界级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对世界各国人民影响巨大,尤其对印度这样的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失去了作为殖民地的印度也没有关系。C.此处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拥有民族文学比实际拥有大片的领土更重要。D.英语之所以在国际上日益流行,主要是因为莎士比亚这样的大文豪的作品在世界范围1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C解析理解画线句,要重点抓住画线句后面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是”三字说明后面的内容是对画线句的理解和阐释。通过分析可知,画线句强调的是文学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性。“印度”一词代表着领地这种物质方面的东西,“莎士比亚”代表着文学等精神方面的东西。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首先概括说明了中文和英文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要使用的两种语言,而英文变得比中文更实用了。B.第②段紧承上一段,主要说明了之所以英文比中文流行,是因为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和人比以中文为母语的多。C.③、④、⑤三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说明了英文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