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时间过程主要途径推动因素15、16世纪雏形出现扩张、掠夺新航路开辟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市场拓展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商品输出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资本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2.评价•(1)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长期封闭、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2)从人类文明演变角度看,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二、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解体的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2)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3)内部根源: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限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4)客观因素: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2.解体的表现•(1)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家庭手工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这是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标志。•(2)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3.解体的影响•(1)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中国的社会经济虽然商品化的进程加快了,但是中国经济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3)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1.地图类材料题可以涵盖各种题型,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地图为主题情境,用直观的图示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主要考查学生读取地图的信息、理解地图所涉及的基本史实的能力;另一种是以地图和文字为主题情境而设题,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于一体,在该类题型中,地图和文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或以文补图,或以图补文,或图文互补。地图类材料题型以文补图型以地图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地图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题的关键在于从地图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以图补文型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地图作为补充。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地图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图文互补型文字和地图材料都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并可相互参照和佐证。所以解答的关键是从文字(或地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以地图(或文字)来佐证,得出答案•2.“”左图右史一直是学史的优良传统,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因而历史地图与文字相比,更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地图类材料题以地图为载体,既考查了学生对地图信息的处理能力,也考查了学生依托地图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能相应考查学生的相关地理学科能力,体现了文综考试下对学科间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一、注意观察地图信息,注意地图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二、依据地图分析选项或设问,找出试题的切入点。•三、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地图蕴涵的地点、事件等。•(2009年高考广东卷)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解析】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的有关史实判断,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获取黄金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