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要览考纲导航热点链接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①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②中央集权的强化;③科举制的发展;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⑤王安石变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对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②宋辽的和战;③西夏的建立;④宋夏的和战;⑤金的建立;⑥辽和北宋的灭亡;⑦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⑧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两宋时期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的历史启示元朝的统治及宋元时期的文化①蒙古的兴起;②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③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⑤元朝的灭亡;⑥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⑦理学;⑧文学①元朝时期对台湾、西藏地区的管辖与今天的台湾问题及祖国统一问题的历史联系;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对当今加快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方针的历史借鉴第8讲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一、北宋的建立•1.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2.分裂局面的结束•(1)“战略方针:”“”先易后难。•(2)标志: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陈桥兵变先南后北•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的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措施•(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减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将帅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③各地方军中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2)集中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地方派担任知州,知州和互相牵制。•(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管理地方财政。藩镇割据节度使更戍法文官通判转运使•(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3.影响•(1)积极作用: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的祸根。积贫积弱•三、科举制度的发展•1.发展表现•(1)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进行考试;录取名额增加。•(2)王安石变法时改革了科举制度,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科,专考律令、断案等。•2.影响: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的作用。明法加强中央集权糊名法•[理解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类别主要内容行政权中央:分割宰相权力。以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以枢密使分割军权;以三司使分割财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由通判监督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设“三衙”分掌禁军;设“枢密使”;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强化禁军;禁军分布京师与地方财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赋税收入司法权中央委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员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录取名额•[归纳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但其不利之处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1.(2009年太原市高三调研考试)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③王安石募役法④唐募兵制改革•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①②造成北宋中后期冗兵、冗费,导致国家衰落,④造成唐后期藩镇割据。•【答案】C•2.(2009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宋代“的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作者指出了•()•A.传统科技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弊端•C.科举制度的局限D.八股取士的危害•【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解题关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