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举1840年到186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加紧对外侵略扩张。(2)国内:中国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政策。(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工业革命自然经济闭关锁国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2)扩展:1841年初,强占,威逼广州。(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香港岛下关江面南京条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3.结果(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2)1860年签订《》。圆明园北京条约4.影响(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归纳比较]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的国情英国中国政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经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思想文化繁荣活跃,近代科技世界领先愚昧无知,夜郞自大,科技落后,文化专制外交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殖民霸主闭关锁国,封建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分析说明]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这一整体发展趋向,可以通过通商口岸的开放这一“点”透视出来。从布局上看,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岸及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则一方面由东南沿海向北部沿海各省扩展,另一方面沿长江向内地扩展,不仅涉及经济中心,还涉及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深。(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规制。【答案】B2.(2010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可知在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部侵略(列强要求扩大侵略权益)反应迟钝,D正确。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可以排除;瓜分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B错误;资本输出,垄断经济也是在19世纪末,C错误。【答案】D列举1894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2.经过(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