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34.《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孔子的主张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意识完全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知识点】N2N3O3本题考查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答案解析】C解析:A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主张(认识),而没有体现实践;B与材料无关;D表述不合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材料强调在不同阶段或情况下有不同的主张,即主张(认识)要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相符合,故选C。【思路点拨】注意把握材料主旨。目录N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N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N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1N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历史解析卷·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09)】H2I1J2M1N136.(19分)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必修二(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1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2)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6分)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2分)(3)基于材料三中所说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什么行动?(1分)有何意义?(2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答案解析】答案:来源:美洲(或者美洲、日本,或者海外)(1分)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方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6分,每个要点2分)(2)原因: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鸦片走私猖獗(6分,第每个要点2分)币制改革,白银国有(1分)增发货币,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2分)(3)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推动世界贸易和战后经济恢复。(2分)解析:(1)“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直接从材料一中可分析出是来源于美洲;“历史背景”结合新航路开辟时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2)“中国白银外流的原因”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措施”根据“罗斯福新政”同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作为进行分析作答;“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