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选择题1.(·改编)“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因为()A.国际形势严峻B.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日趋严重C.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反社会主义的思潮D.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答案:D2.(·原创)关于下图内容表述正确的是()A.图中人物认识到“造反”是错误的B.图中人物认为“造反”是正确的C.图中人物均属于反革命D.图中人物的行为应该肯定答案:B3.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正苗红,又是高干子弟,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们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改革开放初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答案:C4.“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疯狂迫害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但不起任何作用。材料反映的最准确信息是()①经济文化发展停滞②民主法制遭到破坏③国家法律形同虚设④人权遭到严重践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能维护刘少奇的人身权利、尊严和人格,说明当时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遭到严重践踏。答案:B5.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A.“文革”的错误和成就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B.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D.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答案:D6.(·正定模拟)江苏徐州、河南郑州是我国铁路交通的枢纽,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度严重堵塞,经过采取措施后实现了畅通无阻。其措施是()A.七千人大会调整国民经济B.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C.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D.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答案:C7.下图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的一幅宣传画,画中所涉及事件,造成的影响是()A.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活动B.打断了周恩来纠“左”的进程C.全国陷入了全面动乱D.否定了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答案:B8.下图是1976年4月贴在天安门广场的一首无名诗,这首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①誓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②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呼声③抵制“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决心④彻底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志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9.1971年发生的九一三事件()①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②使毛泽东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错误③是“文化大革命”发展的结果④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破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答案:B10.(·改编)下面是《天安门诗抄》一书中《向总理请示》诗:“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和该诗无关的是()A.人民怀念周恩来总理B.上海工人斗争觉悟高C.人民痛恨“四人帮”的行径D.斗争矛头直指江青、姚文元和张春桥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革”十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标:材料二“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和。(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工农业总产值从A点下降到B点的主要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工农业总产值上升的主要原因。(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答案:(1)“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弛,工厂、农村正常的工作、劳动停顿下来,处于瘫痪状态。(2)前者主要是因为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