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时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是民歌总集,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及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以上涵盖了诗经的内容。“赋”是直接书写;“比”即今天说的比喻;“兴”就是托物起兴。以上是写诗的手法。《诗经》简介《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诗经》的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的特色和影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关雎第一段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由此奠定了全篇的抒情中心。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第二段: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挑选、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以及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第三段: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第四、五段是虚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一段:爱慕)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二三段:思念)琴瑟钟鼓,欢庆娱乐(第四五段:愿望)小结中心: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朗读指导首段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段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段写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段和第五段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和淑女的欢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和语调。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歌曲《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