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2课一、选择题1.某同学在探究清朝时期的历史时找到了清嘉庆帝时期的一幅漫画(下图),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该画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A.对外开放政策B.禁止鸦片政策C.文化专制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释图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依据图中的笼子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2.下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图片所表现的事件()A.阻止了西方列强的侵略B.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巩固了东南沿海的防务D.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答案】D【解析】据题干和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图中反映的是虎门销烟,其意义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A、C两项扩大了其作用,B项不正确。3.“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开始向近代社会演进C.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题目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是积极的方面,A、C两项是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D项不能体现鸦片战争的“转折性”。4.“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B.戊戌变法的兴起C.洋务运动的破产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答案】A【解析】圆明园毁坏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列强入侵的结果,反映了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5.(·石家庄)清朝旧制规定:“凡帝王有失国之寸土地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下列清朝皇帝最早可能无此碑的是()A.嘉庆B.同治C.道光D.咸丰【答案】C【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当时的皇帝是道光帝(嘉庆,1760年~1820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在位;咸丰,1851~1861年在位;同治,1862~1874年在位,故按照清朝旧制,他可能不得立圣德神功碑。6.(·上海·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战争【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简单的把其认为是中英战争,掩盖了其侵略本质。故应选A项。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A.1840年B.1843年C.1858年D.1860年【答案】B【解析】“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租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指的是领事裁判权,这些权利取得于1843年的《南京条约》附件。8.“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香港一岛”可作出判断。9.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答案】D【解析】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中叶”,联系所学可知,当时“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列强提出‘修约’,扩大市场”。“非法走私鸦片”主要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瓜分中国”和“资本输出”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B、C两项。10.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中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士兵被打死了9名。下面是档案中留下的部分个人资料: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二十五岁,系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系鸟枪手,妻孙氏。左营战兵丘明禧,年三十九岁,系弓箭手,祖母林氏,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