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一门介绍物流采购相关知识的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各类物流采购与供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和运用采购的技巧、方法,并使它们处于最佳状态。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该课程是学生掌握各种采购流程的重要理论教学环节,开设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学时94。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流领域中的采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流、进行物流采购实务操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二)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物流采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2.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打破了传统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的精神状态”、“掌握”、“了解”等笼统、模糊的术语,引入了更为具体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侧重采购知识的实际运用,使课程标准更为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3.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物流模型并拟定和实施采购招标书,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物流管理综合应用操作能力的提高。4.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物流管理综合掌握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物流管理综合掌握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物流管理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3(三)学习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采购管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面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采购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2.知识目标(1)理解采购与供应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理解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3)理解采购与供应基本流程(4)掌握采购申请步骤与方法(5)掌握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方法(6)学会MRP采购方法(7)掌握库存控制方法(8)理解JIT采购内容与方法(9)理解招标采购流程,掌握招标采购方法(10)理解供应链采购概念,掌握供应链采购的实施条件4(11)掌握采购谈判技巧,学会采购谈判的组织与管理(12)掌握电子商务采购的步骤与方法2.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地使用采购流程操作,掌握采购流程基本操作技能;(2)能够熟练制作采购过程中有关票据,熟悉票据的流转及其法律意义;(3)能够合理地使用与采购相关的其他物流管理软件,并将运输实务与其他物流活动紧密的结合。(4)会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订单处理作业、拣货作业、补货与盘点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与包装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5)会通过对工作效果的评价与分析,提出改进策略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6)会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要求选择和使用搬运、拣选、配送等物流设备,高效完成采购任务。3.素质目标(1)能够把理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