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嗅觉灵敏,随机应变;稳扎稳打,从长计议——2017年语文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应考反思1/4嗅觉灵敏,随机应变;稳扎稳打,从长计议——2017年语文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应考反思张俊宇2017年语文高考在万众瞩目之下如期而至,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又有多处尝试与突破。但一切皆在考纲之内,形式的灵活代表了出题者的智慧与艺术,能力考察点依旧锁定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本文将针对一般论述类文章,尝试总结2017年高考这一题目带给我们的启示。一、嗅觉灵敏,打破思维惯性(一)相较于近3年全国高考卷,2017年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有两大创新。其一,题干设置略施陷阱这是近三年课标全国I卷该题目三道选择题的设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三年的稳固性带给我们安全感,也助长了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似乎暗示着2017年的语文高考全国I卷该题目的设题方向:三道选择题,全部是基于文本信息之上的筛选、理解与分析,思维点在挑错。但是2017年该题目的设问稍加变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一题竟然要求选正确的,答案为D。如果平时做题已经形成思维惯性,又没有细读题干,圈点关键词“正确”,一批学生会想当然的挑选错误答案,A选项错误明显,大笔一挥便进入第二道题目。其二,考察能力难度升级上文谈的是题干设问明显的陷阱,但仔细比对,会发现2017年对考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考察考生对文本信息的转述能力,基于文本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推断能力,更对学生对文本结构框架的梳理能力及主题的提炼能力进行了考核。第一题将以往的1、2题融合在一起,第三题保持原貌,我们仔细看一下第二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该题目要求考生梳理文章的层次与脉络。文本共四段文字,第一段交代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二、三段分别从空间、时间维度对其进行深入解说,时间维度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第四段总结上文并提出气候正义的内涵。A选项要明确2、3段落哪一方笔者用力更多,B选项要明确“立论前提”的专业内涵,C选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思考作者的立场倾向是否为“立足未来”,D选项是对文章整体框架的梳理。如果考生依据原来套路,匆匆读文,锁定答题区域简单比对便草率作答,是没有办法驾驭这道题目的。(二)对策——高度警惕,随机应变上文我们谈论的是打破思维定式,但何为保持嗅觉灵敏呢?其实,所有的细微变化本质虽都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核,但形式可能是丰富灵活的。在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中,相关题目的考核呈现了多样化的特性,这也有可能成为全国卷的借鉴或创新方向。如2014年安徽卷该题目的第二道选择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高三语文嗅觉灵敏,随机应变;稳扎稳打,从长计议——2017年语文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应考反思2/4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2014、2015年山东卷该题目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