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中国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在新时期呈现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新特点。同时,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对传统民间外交机构缺乏政策引领和规划协调,对新兴民间外交力量认识和引导不够,对民间外交的能力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加强和改进民间外交工作正当其时。国家和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重视并加强民间外交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民间外交模式。标签:中国民间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国家利益早在1957年,周恩来就指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相辅相成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我国民间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和互利合作、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等发挥了独特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和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民间外交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民间外交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特点。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笔者对新时期改进和加强中国民间外交工作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一、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同时呈现鲜明的时代新特点我国民间外交的目标和任务是随着中国自身的变化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性质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初期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我国民间外交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军事性和政治性的,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民间外交的重心则逐渐向经济和社会领域迁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间外交一直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宗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间外交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同时,身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催生民间力量的觉醒,民众越来越多参与民间外交。当前的中国民间外交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一)主体日趋多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于民间外交的概念,官方和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界定,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民间外交是以民间形式出现,由民间组织、团体或人士承办或参与的,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国家外交需要的行为或举动。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民间外交的理论基础已经从国家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中国民间外交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增量式发展,中国民间外交越做越大,逐渐向“大民间外交”转变。中国民间外交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逐渐形成以政府部门及有政府背景的传统民间外交机构为核心,官方支持的群团组织为基础,各种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媒体、基金会、城市、侨团、个人等新生态广泛参与为外围的官民并举“同心圆”格局。中国民间外交对象既有外国政府官员,也有外国各行业、不同政治倾向的政党、团体和个人。涉及领域涵盖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旅游、体育、宗教、艺术、环境、网络乃至军事安全等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孔子学院总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等一系列机构和组织根据我国外交工作需要,承担或参与对外民间交往活动,积极塑造国家形象,是我国开展民间外交的传统主力军。(二)紧密配合国家中心工作,形式灵活多样中国民间外交工作,特别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对外交往,体现了服务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展开。在配合国家重大外事活动或对外宣示重大政策方面,各民间外交主体通过策划和组织论坛、展会、学术交流,以及实施民生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