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将激励理论引入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文中对激励方法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案做出了阐述。关键词:激励理论高职学生管理1996年我国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进程。虽然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随着意识形态的不断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追求个性、自由的特点逐步明显,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传统的强制性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1]一、激励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不断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动态过程。激励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人文本,是对学生的爱、尊重、期待、赏识、赞美、鼓励、嘉许、沟通与理解,是民主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是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标志。在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选择恰当的的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生活中,每一名学生都需要激励,其中包括自我激励以及来自老师、同学、室友等方面的激励。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的行为受到外界的吸引力或推动力的影响,并通过学生个体的消化和吸收,产生一种自动力,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2]二、激励理论用于高职学生管理的理论依据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激励的过程激励的目标是使组织中的成员充分发挥出其内在潜能,激励是“需要欲望内心紧张行动满足”的一个连锁过程。比如一名学生品学兼优、工作勤奋,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同学们中有较高威信,那么这名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赞美和认可,这就是他希望被表扬的心理需要。如果老师能够及时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励他,他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力争做得更好,这就是轉化为具体行动。坚持不懈地努力会结出累累硕果,使得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3]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在前四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将在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不为追名逐利只讲无私奉献,他们在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过程中寻求实现自己大学生涯的人生价值。[4]3.需要层次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期会有不同的需要,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班级、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找准需要层次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激励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辅导员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和有心理问题的对于生理需要更强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为他们提供勤工的岗位,多找他们谈心,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对于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等优秀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更强,辅导员应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在奉献中培养品质、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在奉献中实现价值。三、激励方法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应用1.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法就是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和各种实物等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法。最常见的物质激励有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两种方法。奖励激励是通常是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学校以奖励作为诱因,鼓励学生采取理性、积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