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2-0223-01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民族祖先,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珍视、传承与发展。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笔者特别注重了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1.善于引导古诗词积累,有效提高文化素养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富有情趣,加强古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独到的作用。1.1分门别类辑古诗。一学年中学生把自己收集、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做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加以点评。还可以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編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成就感。1.2别出心裁品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先为它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介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例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亲切。1.3声情并茂诵古诗。教师推出每周(或每日)一古诗活动,每周(或每日)利用早晚读时间安排学生当小老师,将选好的古诗抄在小黑板上,学生将此诗抄在专用积累本上,先让学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自读,主要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精读,猜古诗的大意;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各班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词的积累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编辑、思维、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词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2.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促进接受人文熏陶2.1赞扬欣赏激趣法。人类最殷切的需要就是被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在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微微一笑。每节课我都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自然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2.2认真倾听激趣法。传统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只能做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教师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我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二是通过”听”,教师可以真正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譬如在教《蘑菇该奖给谁》时,我让学生自己想想蘑菇到底应该奖给谁,并说说为什么。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觉得蘑菇应该奖给小灰兔,因为他跑赢了。”有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反驳:”应该奖给小白兔,因为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