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形成这一现状当然有多种原因,就教师而言。我想这恐怕与教师没有摆正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位置有关。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就如韩愈《师说》中描述的那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扮演的角色只是传授者的角色。正是这种角色决定了传统的作文教学结构以知识为核心,全部教学过程是围绕着知识而展开的,教师教学生语、修、逻、文,学生按照教师统一要求构思、选材,成文。教师理所当然的成了典范作文的化身,而学生处于屈从、谦卑的“孝顺儿子”的状态。素不知,作文乃是一种创造。可见教师这一角色特征经历了由长者为师到知者为师,再到教师即学科知识的传授的认识过程。历史发展到今天,产生了崭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对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必须进行重新的思考、定位。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一、教师是学生作文内容的设计者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作文内容的概念十分狭窄,它几乎等同于教科书上那一个个静态的陈旧的题目,然后规定出完成作文的时间就万事大吉,充当的一个个教材落实者的角色。试想,学生面对一个个陈旧的题目,听着老师程序化的作文指导,会有那种跃跃欲试,非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吗?心理学家赫布曾说:“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提高,在唤醒水平较低时,操作效率是低的。”要使学生有话想说、会说、说好,我们教师就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学生求新、求异,渴望沟通渴望认同、理解的心理,别具匠心地设计具有愉悦性、开放性、成功性的作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作文的激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如何来设计呢?首先,教师可以对现有教材中的作文题、听说训练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听说训练材料的中介作用。在思维表达之间增加口头表达环节,拉近思维和书面表达间的距离。有的教师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如“绘图作文”、“摄影作文”、“电话作文”、“动手作文”、“献计作文”等等。又如作文题目:六秒故事(写一个发生在六秒的故事)、魔鬼的选择(可以魔鬼满足你的三个愿望,你选择什么为什么,选择后发生什么。)这些题目之所以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题目鼓励学生去幻想,让学生寻找充足的理由,使头脑从有限的现实世界走向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作文使学生领略到倾诉的快感。二、教师是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诱导者、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苍白无力的说教者、指令者转变成为一个积极的写作诱导者、合作者。教师角色转变后,师生之间便会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流、撞击、共鸣和磨合,使学生在一种互相信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更有效的写作平台。在作文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呢?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老师的做法太急功近利了,他们为了让学生写出所谓的好文章,常常会不辞辛苦地找来一大堆范文让学生模仿,向学生提供材料或整堂课为学生谋篇布局,甚至还为学生设计好开头、结尾,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作文课学生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想,而是在学习如何用别人的语言表达教师(或教师期望他们具有)的情感。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古人早就有精辟的论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载,是讲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要牵着学生被动地走;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但不要强制、压抑;要启发学生思维,不要代替学生作结论。这三句话的核心思想——学生主体论。我想,成功的教师他的教学能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的过程。教师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尝试性写作,做到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定题目、自寻文路,让学生在尝试性写作中,产生创作的欲望。而教师应努力寻找学生表喜、怒、哀、乐的突破口,及时为他们的情感抒发创造条件,开掘他们的情感和智慧的潜力,鼓励他们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