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到底好在哪里,毕业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文/程毅南,北京十一学校校友。图为北京十一学校内的海盗船。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学生们喜欢的海盗船。作为一个已经毕业6年的校友,一直非常关注十一学校的变化,经常回学校跟老师们聊聊天,看看学弟学妹们的变化。其实,十一学校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改”,而是由一个传统官僚制度的学校,转变为一个市场化经营的企业。也就是说,从制度上、企业文化上、经营方式上、产品结构上、客户关系上、以及企业的终极理想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其实所谓“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就是以学校为基础做的教育改革了。从新校长正式上任,到现在6-7年的时间里,十一学校从一个“正常高中”(每班50人,班主任制,全班统一课表,选修课有限,社团数量几十,严厉打击“早恋”),到现在的“教改先锋”(基本类似美式大学,没有固定班级,学生自主选课,每个老师负责十几个学生的生活,小班制,选修课和社团茫茫多,默许“早恋”),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当然不能说变就变。1.对历史的了解和继承我毕业前两年,李希贵校长正式就任,而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学校里“潜伏”了很长一段时间,还经常到处听课,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在实行教改的初段,他也不是一下就把所有理念全部铺开,而是一年走一小步。但每一步都有规律:文化(理念)先于动作。有一个故事我听了很有感触,说李希贵校长要做教改,但首先要在学校内部统一思想。因为这是很大的一个改变,中学其实又是相对保守的机构,很多教师和主任其实不愿意改变现状,就希望踏踏实实干到退休,那么,如果你的骨干教师团队不支持改革,那就无从改起,而且学校的老师们很容易拿学校的原有制度和文化来反对你——“你一个外人,凭什么改变我们这儿的文化?”所以李校长经过反复研讨,整理(或者说创作)出了一个“十一学校过去五十年来的成功所积淀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敢为天下先”的文化,认为这是十一学校过去成功的关键。这下好了,不支持改革的人,反倒成了不尊重学校文化的人。这就在思想上占据了主动。很多其他学校也尝试做教育改革、空降了外面的校长来改,但是基本都失败了,原因就是在于,忽略了对学校固有文化的了解,没有利用原有基础做创新,一味地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当然要损害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很多学校的教改,往往在1-2年内就夭折了,学生还有新鲜劲儿,但教师完全没干劲。十一学校能坚持6-7年,与文化、思想上的工作是分不开的。2.对核心KPI的保护教改的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既然是提升素质,那在数字上就不能降低不然很容易受到外界质疑。十一学校原来也是海淀区高考成绩前五的学校(我在那会儿经常说自己是第二,不过不太客观,前五应该算客观了),每届高中600多人,几十个清华北大,这个东西不能丢。所以我记得在一开始,李希贵提的未来目标是,十一学校毕业生,三分之一北大清华,三分之一国外名校,剩下三分之一是顶尖的、符合自己特长的院校,比如艺术类、传媒类、航天类。那你平时搞了这么多新鲜东西,怎么守住自己98+%的一本线?怎么守住自己清华北大的“份额”这就要靠新教材设计、前期的学制改革、对学生自学自研能力的培养、对时间的更高效规划和利用。这些东西,也都是配套的、一步一步推进的。就拿自学自研、自主设计教材教案来说,答主是09届的,我这上一届基本上就有很多课程(理科为主)是学校自己设计的,不仅教学进度进行了调整(初中变2~2.5年,高中变3.5~4年),教学内容也做了调整,而且在教学设计上格外强调学生自学自研能力,探索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学目标的空间。这种实验在李希贵校长来之前就进行过希贵校长来了之后又在原有基础上设计了更多学科的自主教材,设置阶梯课程,对难度进行分级,进一步优化校内教育资源配置。尽管高考的大框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教育根本就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我搞教改依然可以保证成绩。所以说,改归改,对学霸、学神的培养并不放松。旧数字上不放松,还增加了新数字。十一学校国际部很早就办起来了,最开始是接收国际学生增加收入,现在则是侧重出国班,每年输送几十几百的人去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