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高中体育“武术”教学研究第一部分:武术的起源一、武术概念的演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武术以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原始社会为生存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的“技击”;汉代到明末称之为“武艺”。“武术”一词作为自卫防身之术是在清末明初是才得以广泛应用的。1927年3月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把武术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1978年9月人教社出版的《武术》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称:“武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内容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和攻防技术等五类。1983年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称:“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作为素材,遵照攻防转换、动静虚实等节奏明显的套路。”1988年1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子分会在“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把武术定义为:“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师了解武术概念,认清武术的本质属性,把握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自身加强学习与锻炼,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授适合学生学习的武术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体现武术特有的价值。二、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教育内容早已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宗旨、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一)古代学校武术最早在周代,其教育内容以礼为中心,以武为主要内容(射、御),文武兼备。春秋时期,教学中注重“武技”内容,民间武术日益丰富,推动武术文化的繁荣。唐代开始武举制度,规范了习武内容和标准,对后来的武术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二)旧中国的学校武术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开设许多武术项目,提倡习武强身。1913年起,各级学校运动会中出现武术表演和竞赛项目。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校应添授武技,各教员于师范学校养成之”。这是武术正式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新中国的学校武术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正式纳入国家体育教材体系,《大纲》规定武术在体育课每学期应占有6-8学时的教材内容。这是中国学校体育史上第一次以大纲形式将武术列为教材内容。使以后学校武术的发展有了依据和基础。2000年《体育与健康大纲》中将武术列为必修内容,开始出现地方和校本教材。第二部分: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根据初、高中学生的特点,在武术教学中有选择的安排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武术内容: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健身拳、武术自编拳、对六拳高中武术内容: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术拳套路,武术器械、武术对练动作武术教学中教材教法运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都制定出很明确的武术教材内容和教法学法参考,但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实现的难度很大。所以我校积极从学生特点和师资方面全面考虑,制定适合我校特点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一、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功包括:肩、臂、腰、腿、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平衡及跳跃平衡等动作练习。它是武术功底的基础。学好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为学习武术套路、体现其攻防含义和风格特点奠定专项技术的基础。(一)学生学练中注意事项培养兴趣是关键,对基本功如压腿、劈叉、下腰等动作不做过多的强调;在基本动作如手型、步型、手法、步法等重点掌握。武德教育贯穿武术教学始终。明确基本动作的名称和做法。掌握最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技术动作。(二)合理运用教法处理好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基本功过于强调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套路动作又缺乏武术的蕴含,也可使学生产生懈怠思想。所以如何在练习中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结合套路动作,分解套路动作,重新组合,单独演练,形成正确的基本动作。(三)步型手型动作组合归类同一种步型的不同手法归类,单式与小组合交替进行。如弓步类:弓步的左右冲...